吴朝旭;摘要:《诗经》是“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之作。“兴”是诗的根源、发端,作为发生性的原初意识,文质未分。“兴”赋予了诗“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自由意境。“兴”给诗的美提供了一种意义源头,因为“兴”的背后是无限性的原初想象。诗的解释空间由“兴”打开,《关雎》中阴阳相济的和合境界正是由“兴”而激起的。“兴”使诗具有了一种本真的美,因为“兴”体现了自由的原初经验,能使人获得前于主客分别的原初领会。儒家相信通过“兴”可以达至“中庸”,进而能获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的终极体验。美自身真理性和原初性的矛盾也可由“兴”得到调和。“兴”最后要落实于天人合一的目标,其间就需要诗-礼-乐回环递进的发展,如此至善至美的礼乐文明方可成就。
2025年08期 v.25;No.319 69-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