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_宪法与法治基础

  • 宪法规范的可直接适用性研究——以宪法规范含义是否明确作为考察视角

    何旺旺;钱周伟;

    学界通说认为我国宪法规范因具有原则性、抽象性等特征而不适宜直接适用。我国宪法规范部分条款的含义固然不够明确,但《宪法》正文的宪法规范有超过二分之一的条款内容含义较为明确,具备可直接适用的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规定“裁判文书不得引用宪法”,但又规定“(宪法)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可以在说理部分予以阐述”。由此,宪法援引可以分为“适用性援引”和“遵守性援引”,现阶段优先执行“遵守性援引”,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进“适用性援引”,以此实现宪法规范直接适用的渐近式发展。

    2025年08期 v.25;No.319 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法治思维下我国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与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王林;张浩然;

    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与国家安全评价体系的协同建构,是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正面临概念泛化、立法竞合、评价标准模糊的现实挑战,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厘清国家安全“一体两面”的内涵,明确国家重大利益边界,保障国家安全状态及其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建构应通过类型化思维实现宪法性法律与专门法的整合,增强国家安全体系的内部协调性;还需要引入“国家安全阈值”量化框架,融合风险预警机制与传统文化智慧,实现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协同监测;在国家安全治理层面,借鉴美国、俄罗斯等国经验形成本土化策略。

    2025年08期 v.25;No.319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法学研究_数字法治协同治理

  • 小额诉讼案件事实认定智能化研究

    包冰锋;王牧源;

    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时引入的小额诉讼程序,一度在缓解“案多人少”压力方面被寄予厚望。但经过十余年的司法实践,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率依旧很低,一定程度影响小额案件的审理效率。在智慧法院建设的大背景下,将案件事实认定智能化引入小额诉讼程序,是解决程序适用率低的有效策略。北京“睿法官”系统和浙江“凤凰智审”系统,为人工智能与小额诉讼程序的结合提供了借鉴。为了应对智能认定适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乏价值判断、算法黑箱、专业人才短缺、司法数据的真实性与安全性等问题,智能化认定需要加强程序保障,增强算法黑箱的可接受性,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对司法数据的监督管理。

    2025年08期 v.25;No.319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数字金融纠纷源头治理的法治逻辑与实现进路

    冯春夏;裴敬伟;

    在数字金融纠纷案件激增的背景下,源头治理对于解决数字金融纠纷、风险管理与金融治理至关重要。数字金融纠纷源头治理的现实逻辑在于,数字金融的技术驱动性、拓展性和普惠性使得其纠纷风险更具隐蔽性、跨界性和高频次小额化,对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形成挑战。而从程序逻辑的角度看,数字金融纠纷的源头治理应包含注重风险认知的前端预防、重视冲突协商的过程干预和着重终局裁判的末端化解三个阶段。实现数字金融纠纷源头治理需要从三个维度展开,即探索平衡“避险”与“创新”的治理规则体系,强化“解纷”与“治理”协同的治理组织样本,创新兼顾“正义”与“效率”的治理工具。

    2025年08期 v.25;No.319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经济学研究_碳排与效率

  • 土地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赵晓春;吴子珺;

    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土地利用效率与碳排放强度,再采用PVAR模型分析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短期内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减缓碳排放强度,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强度产生的负向效应程度最大,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为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减弱提供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未对该区域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这与中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情况息息相关。

    2025年08期 v.25;No.319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武佩剑;朱岚岚;

    基于关系数据与网络视角,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QAP模型,对2006—2021年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该网络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带间不均衡特征。从空间关联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结构相对稳定,且发展相对均衡。各省市在网络中的作用呈现复杂化特征,且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显著。另外,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塑造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网络结构均起到重要作用。

    2025年08期 v.25;No.319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中国哲学研究

  • 《春秋》公羊学中的“王鲁”与“尊周”

    李云翔;

    《公羊传》同时存在“王鲁”“尊周”两种看似矛盾的立场,这一矛盾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充分开示。《春秋》的叙事以“借事明义”为特征,其人物的身份随叙事主旨的不同而发生转换。“王鲁”的笔法是针对《春秋》展示王者“人我之义”的需要而出现,鲁公也只是在《春秋》展示这一法度的场合临时扮演“王者”。“尊周”的目的也并非维持现实中周室的一统,而是为了体现《春秋》改制的“非改其道,非变其理”而存在,其性质实为“讬王于周”。“王鲁”“尊周”等概念所蕴含的问题意识均与素王论有所差异,通过聚焦这些概念本身的存在意义与问题导向,我们能够更完整地展现公羊学义理层次的丰富性,也能够对《春秋》经传形成更加透彻的理解。

    2025年08期 v.25;No.319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关雎》之“兴”与礼乐文明——论原初之美的生成哲学

    吴朝旭;

    摘要:《诗经》是“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之作。“兴”是诗的根源、发端,作为发生性的原初意识,文质未分。“兴”赋予了诗“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自由意境。“兴”给诗的美提供了一种意义源头,因为“兴”的背后是无限性的原初想象。诗的解释空间由“兴”打开,《关雎》中阴阳相济的和合境界正是由“兴”而激起的。“兴”使诗具有了一种本真的美,因为“兴”体现了自由的原初经验,能使人获得前于主客分别的原初领会。儒家相信通过“兴”可以达至“中庸”,进而能获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的终极体验。美自身真理性和原初性的矛盾也可由“兴”得到调和。“兴”最后要落实于天人合一的目标,其间就需要诗-礼-乐回环递进的发展,如此至善至美的礼乐文明方可成就。

    2025年08期 v.25;No.319 69-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电影艺术研究

  • 法国印象派电影的两重性:主观象征与现实主义

    谢鑫;

    作为早期电影艺术流派之一,法国印象派对“电影成为艺术”作出了独特贡献。印象派电影展现了更加复杂的两重性,不能简单概括为关于“梦幻的促进”,也非形式创新遮蔽了现实内容。印象派电影可划分为书写与实践两个维度:在观念书写层面,印象派体现出较为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因路易·德吕克的早逝未能充分实践;在影片创作层面,印象派电影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梦幻象征面向,以形式实验与心理表现为特色,蕴含着外在与内在“双重现实”或现实主义潜流。限于彼时技术条件、艺术氛围、经济及社会环境,印象派电影更加侧重主观象征维度,但其蕴含的两重性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型与动力。

    2025年08期 v.25;No.319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科幻电影中的“儿童本位”观念探析

    陈丽媛;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儿童科幻电影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与当时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语境紧密相关。在电影中,创作主体一方面通过超能力这一非自然手段,赋予儿童角色自由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而对身体“自属权”的体认,所表征的正是儿童本位观念下儿童所具有的自然天性;另一方面,在肯定儿童主体价值的同时,创作主体还对儿童自由的尺度进行了框定,儿童的天性是自由的,但仍需要培植其伦理意识,以成长为完整的“人”,影片中儿童通过自我发现、自我创造,最终实现了从伦理混沌到伦理觉醒的转变。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将儿童本位观念传递给儿童受众,使其获得心灵共鸣,提高其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创作主体还结合儿童视觉认知特点,探索出了纪实性和奇观化的影像策略。

    2025年08期 v.25;No.319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教育学研究

  • 从旁观到参与:进入教学认识的实践维度

    徐广华;

    旧有的教学认识受限于传统认识论,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教学活动,无法规避知识理解误区和教学实践混乱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行动者网络理论为重新审视教学认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引入“行动者”“转译”“网络”等概念重新定义教学中的要素,突破了还原论的认识基石和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思维,直面教学实践过程。在这一理论视域下,理解教学需从参与者的角度转变固有的认识思维,以关系性思维看待学生与知识的互动关系,以过程性思维看待知识向素养的转化,以生活化思维看待教学活动的发生。

    2025年08期 v.25;No.319 92-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89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从割裂到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融入数学教材

    辛依哲;

    作为维系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材体系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小学数学教材因强调知识的普适性与去语境化特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依赖特征之间存在张力。机械拼凑或标签化嫁接极易导致价值悬浮,使共同体意识与知识体系貌合神离,割裂学生的认知逻辑。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教材编写者应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借助情感熏陶与图像叙事,构建显性知识与隐性价值的共生关系,为真正落实学科育人提供可能。

    2025年08期 v.25;No.319 99-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7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宜宾学院学报》声明

    <正>致各位作者:感谢各位作者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使本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随着刊物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社会人员利用互联网,公开打着本刊的幌子,以虚假信息向社会征稿或称与本刊有良好合作关系进行中介服务,以收取评审费、版面费等费用的名义骗取作者钱财,给作者带来损失,也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

    2025年08期 v.25;No.31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