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研究

  • 社区矫正性质再研究

    王志亮;叶剑辉;危攀攀;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颁布后,由于该法没有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的性质,致使围绕社区矫正性质的争论持续存在,主要归结为“刑罚执行说”和“刑事执行说”两种观点。但是,这两种观点对社区矫正性质的界定,仍旧属于悬空状态,并未落地。根据宏观与微观理论指引、立法根源依据、上游刑事法及分支监狱法和社区矫正法水到渠成的流程、主体来源,社区矫正的性质应定性为在社区行刑。

    2025年07期 v.25;No.31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78 ]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 社区矫正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建构

    连春亮;

    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社区矫正的人际关系,存在人际信任危机、社会角色冲突、主观动机偏差、法律规定障碍等问题。人际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评价、心理状态、互动行为、个性特征、行为规则、能力、可信赖性、经济利益、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等,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对象在人际交往中都有一个内部心理参照标准和期望预期。因此,要充分认知社区矫正中人际信任关系的本质属性,以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要为动因,建构相对稳定的、良性的人际信任关系。

    2025年07期 v.25;No.318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44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排斥与认同:生态系统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身份建构

    付珣;

    社区矫正对象因过往经历,在不同情境中易受社会排斥,帮助他们进行身份建构是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生态系统中的社会互动情境对身份重构具有重要影响,而传统矫正偏重管控的实践模式,难以有效回应其身份认同需求。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重建需兼顾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双向调适,通过制度赋权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引入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以平等、尊重的专业关系消弭污名界限,链接资源重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身份重塑,减轻社会排斥产生的外在压力,同时增强自我认同的内驱动力,以便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

    2025年07期 v.25;No.318 22-2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经济学研究

  •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的贸易和福利效应研究

    卢晓菲;

    利用179个国家1990—2015年期间的GVC贸易双边水平数据,基于结构引力模型和反事实分析法,识别了“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对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的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研究发现,一般均衡框架下,“一带一路”设施联通不仅会促进直接联通国家的GVC贸易增长和福利改进,也会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间接带动非沿线国家的增加值贸易增长和福利改进。此外,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的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枢纽,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水平的改进程度均小于预期。

    2025年07期 v.25;No.318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姚增福;罗莹;

    基于多源流理论构建乡村规划政策变动、文化政策变动、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旅游政策、领导变动6个条件变量,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选取10个省作为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单因素必要性和多因素组合进行分析,系统探究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动力要素及其条件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在单因素中,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规划政策变动、国家乡村旅游政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所有单变量均未构成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必要条件。在多因素组合中,乡村规划政策、乡村振兴是构成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核心条件。在可能形成的64种组合中,有9种充分性条件组合路径影响乡村旅游政策变迁;乡村振兴、乡村规划政策变动、文化政策变动在乡村旅游政策变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

    2025年07期 v.25;No.318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0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哲学研究

  • “随事自克”——张栻《论语解》中的“仁”“礼”之辩

    高地勇;

    “仁”与“礼”都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根据孔子损益三代之礼的主张,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张栻在《论语解》中对“仁”“礼”多有论述。“仁”的内涵体现为由己之德,为“仁”应遵循“由己”的原则。“礼”是“理”的表现形式,而“理”乃礼之本。在“克己复礼”一章中,张栻以“随事自克”说明了“克己”的方式以及“克己”的依据。“克己”乃是“自克”,而自克的要点在于仁觉,觉其非礼而克除私欲,由此得出“仁“”礼”关系应为“仁体礼用”。

    2025年07期 v.25;No.318 49-5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金声而玉振:唐君毅论朱子学承

    能星辉;

    唐君毅认为,自周敦颐提振儒家成德之教后,经由张载、二程,下至李侗、胡宏等人,钩织出儒家发展与学术传承的脉络,而朱子的理论正是在继承与合汇周敦颐以降的儒学中建立起来的。在理气论上,朱子将理等于太极,联通二程和周、张两大系统,以理气涵盖世界,揭示出生生之理与理气关系;在心性论上,朱子尤取诸于张载和程颐,并用张载完善程颐,以一虚灵不昧之心体,统摄性情,绾合理气;在工夫论上,朱子视诸贤之工夫,皆只在人心之发用上从事察识工夫,恒不免于气禀物欲夹杂,因此必须涵养一未发而昭昭自在之心体,才能使心之已发皆可中节。

    2025年07期 v.25;No.318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社会学研究

  • 生活史理论视角下童年留守、流动经历对初婚年龄的影响

    许传新;

    基于中西部地区106个行政村的2 568名农村新生代的调查数据,运用事件史方法探究童年留守、流动经历对农村新生代初婚年龄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童年留守、流动经历对农村新生代初婚年龄具有提前效应,且这种提前效应在男性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大于女性;即便通过调整因变量的分类标准,更改回归模型的计量方法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确保了估计结果的可信性和稳定性;机制检验表明,童年留守、流动经历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从而促使农村新生代初婚年龄提前。

    2025年07期 v.25;No.318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94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纠纷化解的行动路径构建——基于“资源-行动-情境”框架的多案例分析

    周俊;宁远鸿;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基层纠纷化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结构化理论,构建了“资源-行动-情境”三维分析框架,并结合多个典型案例,提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纠纷化解的行动路径。社会工作通过盘活制度资源、文化资源和司法资源,筑牢基层纠纷化解的资源基础;构建志愿团队、培育社区精英和促进基层自组织参与,动员基层纠纷化解的多元主体;搭建协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和构建联动机制,营造基层纠纷化解的支持性情境,从而提升基层纠纷化解效能。

    2025年07期 v.25;No.318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24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教育学研究

  • “泰勒原理”的当代辩护:回应批判与价值重估

    施虹妍;

    随着概念重建运动中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对“泰勒原理”提出了批判和质疑,憧憬“确定新的理论基础,取代半个世纪之前泰勒提出的模式”。然而,多尔的愿望并未实现,因为除了“泰勒原理”被批评的“现代性”之外,其关注“学习经验”带来的可变性、留白“操作性追问”带来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主体”带来的温情性,都体现了对“现代性”的超越。因此,在多元主义并存的今天,“泰勒原理”中的理性精神早已化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如今学界提出的将教育改革回归学生真实世界、以“大观念”为线索组织课程、提倡“教-学-评一致性”和“逆向设计”,在“泰勒原理”中都可以找到理论雏形。

    2025年07期 v.25;No.318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幼师角色的实践特征与生成路径——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

    唐冬梅;刘伟;

    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二元对立的批判对于当前幼儿教师的角色研究具有一定的适切性。从布迪厄建立在场域、资本和惯习交互作用基础上的“实践逻辑”来看,幼儿教师的角色本质上是“群体性实践者”,具有条件性与差异性、历史性与生成性、关系性与斗争性等实践特征。为更好发挥幼儿教师角色作用,教师自身、幼儿园、社会各教育主体需夯实幼师角色生成的实践资本、形塑幼师角色生成的实践惯习、构建幼师角色生成的实践场域。

    2025年07期 v.25;No.318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62 ]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与国家安全理念的培育研究——以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为例

    张栋栋;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理念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学生积极性不足以及教师和管理人员引导不充分。这些问题根源于学生国防意识的淡薄以及学校激励措施的不足。因此,高校应当借助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加强内在动力的作用;同时,建立有效的学习促进机制,科学地支持内在动力,在内外因素协调一致的环境中,充分利用内在激励与外在强化的双重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理念。

    2025年07期 v.25;No.318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82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策略

    朱春林;

    <正>新高考改革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人才选拔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新高考数学考试内容含大量实际情境问题,涵盖经济、科技、生活等领域;考查形式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展现;目标是选拔综合素养和未来潜力人才。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新高考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

    2025年07期 v.25;No.318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98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