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嬗变逻辑——从“压抑——解放”到“分裂——行动”

    高帅;

    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体理论谱系:以弗洛伊德—赖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压抑—解放”范式,主张通过消除社会性压抑实现主体自由;而以弗洛伊德—拉康—齐泽克为代表的“分裂—行动”范式,将主体解放寄托于实在界的否定性行动。前者因本能主义预设与乌托邦幻想在“压抑性反升华”的意识形态机制中失效;后者虽击碎整全主体幻想,却忽视了行动对力比多与物质资料的消耗,因而难以形成持续性实践。这两种主体观在回应主体解放问题时体现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并最终主张: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体观的构建必须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与物质性实践中加以理解与重构。

    2025年10期 v.25;No.32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成为“哲人王”吗?——兼论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哲人王”概念

    严淼;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引发了学界关于其是否可能成为“哲人王”的讨论。古希腊的“哲人”代表一种切实存在的生活方式与人格典范,而“哲人王”则是一个在现实中从未出现过的、高度理想化的象征角色与政治寓言。从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哲人王”的本质是维系象征秩序所不可或缺、但本身并不存在的“大他者”中心幻象。以此来审视,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伦理认同、与德性实践相结合的认知理性以及超越程序化伦理预设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缺陷,将其视为“哲人王”的期待并非对未来的深刻洞察,而是一种需要被解构的后现代幻象。

    2025年10期 v.25;No.321 10-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数智时代“人机关系”的批判与重构——基于马克思“机器论片段”

    潘梅;

    马克思早在“机器论片段”一节中就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机器”,阐述了机器体系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人机关系异化问题。机器的大规模应用逐渐排挤工人,对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成威胁,减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人口”,致使“人机关系”日趋异化。相较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机器应用,数智时代的智能机器凭借海量的数据和精巧的算法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革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智能机器对人类的影响更为隐蔽和多样化,对人类社会的渗透更为深入,人机关系矛盾更为尖锐。因此,“人-机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需认识和批判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机关系”,探索和发掘未来实现“人机共生”的新可能、新途径、新方案。

    2025年10期 v.25;No.321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11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刑事法学研究

  • 轻罪扩张背景下我国犯罪附随后果制度规范化研究

    娄子熠;

    随着轻罪立法的推进以及轻罪案件数量的上升,我国进入了轻罪扩张时代,由此引发了犯罪附随后果制度的适用泛化与功能异化问题。当前的犯罪附随后果制度具有载体形式多元、限制内容多样、涉及行业广泛的特点,但也存在规范层级与立法表述无序、部分内容缺乏合理性与针对性、可能阻碍轻罪犯罪人再社会化进程的缺陷。对此,我国应当通过提升载体文件规范层级与开展立法整合工作,强化制度内容设置的法治化程度,构建前科消灭与权利救济配套机制,实现我国犯罪附随后果制度的规范化。

    2025年10期 v.25;No.321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94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应慎重把握“恢复性司法”在暴力型死刑案件中的适用——以两起民间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为例

    卫跃宁;何昕禧;

    作为功利主义预防论的产物,“恢复性司法”在发挥社会关系修复功能的同时,亦潜藏着消解罪责原则、挤压自由心证空间的风险,并易导致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的制度性混同。恢复性司法的功能应定位于对既有罪刑关系的调和,而非构建独立的量刑标准,必须严格限定其适用边界,恪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避免因功利性预防目标的过度扩张而损及司法公正与社会伦理底线。

    2025年10期 v.25;No.321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经济学研究_技术创新与全球化

  • 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提升中国技术创新水平?——基于资源错配视角

    高聪;

    基于2004—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同时从资源错配的视角考察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能否在OFDI影响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均存在错配现象,且区域间存在差异。OFDI能提高本国技术创新水平,此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高技术创新水平区域以及技术市场活跃度较强的区域,OFDI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资源错配在OFDI影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调节作用,但其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错配上。

    2025年10期 v.25;No.321 48-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41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供应网络位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块链的调节作用

    郝慧芬;刘红;吴军煜;张允;

    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公司数据,探究区块链调节作用下供应网络位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网络中心度越高或占据的结构洞越丰富,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这一作用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吸收能力实现。调节分析结果表明,区块链在供应网络位置对技术创新、供应网络位置与吸收能力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在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此外,当企业位于高竞争程度的行业、供应链地理距离越近时,供应网络位置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越显著。

    2025年10期 v.25;No.321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经济学研究_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

  • 数字政府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

    刘敏;张旭贤;

    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打破长三角地区行政壁垒与信息孤岛,显著提升了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政府建设不仅直接促进跨城市创新合作,还通过优化本地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两条路径间接推动协同发展;政务服务数字化使合作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且头部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创新差距逐步缩小。

    2025年10期 v.25;No.321 67-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与“惠及”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朱建华;郑淇;李飞;

    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民农村地区共同富裕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普及”“惠及”两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能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惠及”效果更为突出;“普及”与“惠及”作用在数字化程度较高或较低地区没有显著异质性。

    2025年10期 v.25;No.321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62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教育学研究

  • 我国中小学美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实践瓶颈及其疏解路径

    王梦霏;吴静燃;沈辉;

    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探寻中小学美育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从政策视角来看,我国中小学美育呈现出独立地位初显、向好发展遇阻、复苏初现曙光、一级地位重新确立以及全面展开与推进的演进脉络。当前我国中小学美育存现观念错位、过程窄化、保障薄弱的多重问题,因而制约了美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及美育实践的蓬勃发展。鉴于此,中小学校需明确“审美”与“立美”理念,厘清美育的双重指向;积极推进全学科融合美育与全过程渗透美育,着力重塑美育的育人路径;努力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队伍和多元灵活的评价机制,筑牢美育的实践保障。

    2025年10期 v.25;No.321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师范类专业的校企共培模式探索——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

    陈千;李霞;杜保营;白建超;

    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范式转型的重要命题。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协同机制缺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构性失衡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性等结构性矛盾,学校需构建以校企深度耦合为内核的改革路径:通过双导师协同指导机制实现资源互通,借助理论与实践课程动态调整;强化实践能力,依托中小学真实场景促进教学技能转化;设计职业情怀浸润方案,让师范生在教育服务中内化师德认知,实现岗位能力标准与培养目标的动态适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2025年10期 v.25;No.321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OBE视域下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范厚江;王鹏;胡勇;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反向设计、持续改进与能力达成,已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指导思想。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体系零散、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形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契合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需基于OBE理念,通过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达成为核心、以持续改进为保障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和“四维一体”课程模块,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层次化培养,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校企协同,系统性地提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输送具备扎实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10期 v.25;No.321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宜宾学院学报》声明

    <正>致各位作者:感谢各位作者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使本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随着刊物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社会人员利用互联网,公开打着本刊的幌子,以虚假信息向社会征稿或称与本刊有良好合作关系进行中介服务,以收取评审费、版面费等费用的名义骗取作者钱财,给作者带来损失,也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对此,编辑部特作说明,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授权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代为向社会征稿或发布消息,请各位作者通过本刊主页(http://ybsg.cbpt.cnki.net)投稿。

    2025年10期 v.25;No.32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