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帅;
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体理论谱系:以弗洛伊德—赖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压抑—解放”范式,主张通过消除社会性压抑实现主体自由;而以弗洛伊德—拉康—齐泽克为代表的“分裂—行动”范式,将主体解放寄托于实在界的否定性行动。前者因本能主义预设与乌托邦幻想在“压抑性反升华”的意识形态机制中失效;后者虽击碎整全主体幻想,却忽视了行动对力比多与物质资料的消耗,因而难以形成持续性实践。这两种主体观在回应主体解放问题时体现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并最终主张: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体观的构建必须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与物质性实践中加以理解与重构。
2025年10期 v.25;No.32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严淼;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引发了学界关于其是否可能成为“哲人王”的讨论。古希腊的“哲人”代表一种切实存在的生活方式与人格典范,而“哲人王”则是一个在现实中从未出现过的、高度理想化的象征角色与政治寓言。从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哲人王”的本质是维系象征秩序所不可或缺、但本身并不存在的“大他者”中心幻象。以此来审视,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伦理认同、与德性实践相结合的认知理性以及超越程序化伦理预设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缺陷,将其视为“哲人王”的期待并非对未来的深刻洞察,而是一种需要被解构的后现代幻象。
2025年10期 v.25;No.321 10-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潘梅;
马克思早在“机器论片段”一节中就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机器”,阐述了机器体系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人机关系异化问题。机器的大规模应用逐渐排挤工人,对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成威胁,减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人口”,致使“人机关系”日趋异化。相较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机器应用,数智时代的智能机器凭借海量的数据和精巧的算法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革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智能机器对人类的影响更为隐蔽和多样化,对人类社会的渗透更为深入,人机关系矛盾更为尖锐。因此,“人-机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需认识和批判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机关系”,探索和发掘未来实现“人机共生”的新可能、新途径、新方案。
2025年10期 v.25;No.321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11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