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鹏辉;
欧爱玲教授在《饮水思源》一书中,通过描绘一个村庄的道德话语变迁揭示其特征与作用。道德话语的内涵在于报答的责任和义务,其特性为建构性、变迁性、特殊性和多重性。道德话语既有对非道德行为的监督、调解纠纷以及回应现实困境的积极作用,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快速变迁的社会情境下,道德话语面临严重危机。因此,可通过一种国家主导的,更大范围内的非直接互动的道德话语重构,来实现一种新形式的道德话语的延续,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作用。
2016年10期 v.16;No.21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徐聪;
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一方发生危险,而另一方"无动于衷"的案件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对此种案例的处罚也不尽相同。对于家庭成员之间见危不救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有的主张按照不作为犯罪或不作为帮助犯处理,有的认为应该按遗弃罪处理等。立法机关可考虑设立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罪,将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纳入刑法,这既符合刑法谦抑性,又符合道德价值的要求。
2016年10期 v.16;No.213 27-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2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王刚;
司法实践中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和不明财产的计算方法存在分歧,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在计算行为人的支出以及收受的礼金礼品数额时要全面、科学。行为人家庭有两个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均因贪污贿赂犯罪受到追诉的,且他们对家庭共同共有的财产都不能说明来源,在不明财产的数额计算上应根据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比例来计算和定罪,而不能认定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共犯。行为人隐瞒境外存款且不能说明存款来源的,应当认定为隐瞒境外存款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
2016年10期 v.16;No.21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王余鹃;
梁启超和胡适分别以学者身份和改革家身份进行传记研究。梁启超的传记/自传研究属于历史的研究,立足于历史,着眼于现实;胡适则属于现实的研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就传记/自传范畴而言,梁启超是在历史的范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主要指史家自序式自传;胡适则试图在文学的范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已具有较广的涵盖面。此外,梁启超和胡适都找到了在体例上最类似于西方自传的作品——"自传年谱",但两人"自传年谱"的范畴和涵义却不尽相同。
2016年10期 v.16;No.213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8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喻光明;
作为学者型诗人,马永波尽管提倡复调式的诗歌,写作不再受诗人统一意识的支配,但诗人自己作为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中的一部分,其情感历程和诗学探索过程仍是有迹可循的。诗人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以及诗学探索和写作方面的确立和怀疑的关系时,都渗透着漂泊与归返的困境意识。
2016年10期 v.16;No.213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陈博文;
在京海两派领衔人物沈从文和施蛰存都市书写的笔下,主人公常常以"漫游者"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游的形式观察和打量都市,形成独特的审美经验。在沈从文作品中,都市是其主人公借以逃脱居室逼仄的一个场所,但主人公常常被都市拒绝而逃回住所;施蛰存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漫步于繁华的街头,此时,都市成为一个催化剂,催化着人的欲望。两派代表人物的都市书写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2016年10期 v.16;No.213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 葛静波;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廷调集多路重兵在平壤、辽东、山东战场与日军展开攻防战。在清廷中央对战争态度举棋不定、地方督抚派系倾轧,特别是北洋水师首战失利的情况下,清陆军的装备水平便成为每一场陆战能否取得局部胜利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战前洋务运动已经启动多年,然而,受制于装备管理混乱、战场保障补给不利等多重因素困扰,清陆军唯一可以依靠的装备优势也丧失殆尽。最终,陆战战场的失利成为酿成甲午败局的一个关紧因素。
2016年10期 v.16;No.21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4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管宏杰;
明代儒士有荐举、善书、纂修典籍、乞恩、传奉、捐纳等入仕途径。洪武至天顺时期,荐举为主,善书和纂修为辅;景泰至嘉靖时期,传奉、捐纳为主,多途并用;隆庆至崇祯时期,捐纳为主,但因财力匮乏,捐纳入仕之途日渐式微。儒士除在洪武朝选官体系中一度处于较有影响的地位外,此后逐渐衰弱以至沦为以进士为核心的选官体系的辅助性角色,处于边缘化地位。
2016年10期 v.16;No.213 111-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7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 王海明;郭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活态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铜梁、梁平两地的非遗文化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进程中传承本体、遴选机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体系的构建需通过调查和科学评估,探寻其保护和发展的机理,形成一套现代转型的后备人才培养发酵机制,促进非遗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2016年10期 v.16;No.213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2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