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

  • 海外购物热的动因、影响与对策

    杨贤传;陈树;

    价格差异并非是导致海外购物热的唯一原因。居民消费升级,"符号消费"日益旺盛,而国内制造业却缺乏创新精神,竞争力不足,这必然导致消费外流。海外购物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即倒逼国内制造业、质量标准升级等。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应重塑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一方面国家优化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潜能;另一方面企业回归商业本质,重整品牌战略,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2016年10期 v.16;No.21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5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效果的模型验证及制度深化`

    胡耘通;曾琪;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经过三年的试点,其是否达到结构性减税的预期,以及下一步政策如何调整,都需要对"营改增"成效进行验证。通过模型验证,"营改增"能够促使现代服务企业降低税负,提高绩效。但随着"营改增"进一步加深,中央与地方的收益不均、税率档次复杂、特殊行业税负加重等问题将愈发凸显。政府在下一步的政策调整中,应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利益分配办法,弥补地方政府因营业税税基缩小造成的财政压力;同时进一步调整会计记账方法和税制细节,为企业营造公平的税制环境。

    2016年10期 v.16;No.213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9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社会与法学研究

  • 变迁中的道德话语:特性、作用与未来——读欧爱玲教授《饮水思源》一书

    胡鹏辉;

    欧爱玲教授在《饮水思源》一书中,通过描绘一个村庄的道德话语变迁揭示其特征与作用。道德话语的内涵在于报答的责任和义务,其特性为建构性、变迁性、特殊性和多重性。道德话语既有对非道德行为的监督、调解纠纷以及回应现实困境的积极作用,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快速变迁的社会情境下,道德话语面临严重危机。因此,可通过一种国家主导的,更大范围内的非直接互动的道德话语重构,来实现一种新形式的道德话语的延续,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作用。

    2016年10期 v.16;No.21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的犯罪化审视

    徐聪;

    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一方发生危险,而另一方"无动于衷"的案件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对此种案例的处罚也不尽相同。对于家庭成员之间见危不救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有的主张按照不作为犯罪或不作为帮助犯处理,有的认为应该按遗弃罪处理等。立法机关可考虑设立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罪,将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纳入刑法,这既符合刑法谦抑性,又符合道德价值的要求。

    2016年10期 v.16;No.213 27-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2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研究——以不明财产计算为视角

    王刚;

    司法实践中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和不明财产的计算方法存在分歧,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在计算行为人的支出以及收受的礼金礼品数额时要全面、科学。行为人家庭有两个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均因贪污贿赂犯罪受到追诉的,且他们对家庭共同共有的财产都不能说明来源,在不明财产的数额计算上应根据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比例来计算和定罪,而不能认定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共犯。行为人隐瞒境外存款且不能说明存款来源的,应当认定为隐瞒境外存款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

    2016年10期 v.16;No.21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语言学研究

  • 权宜之计还是一场革命——再论网络语言的属性

    胡正旗;

    网络语言的出现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但其究竟是不是"一场革命",需要重新审视。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网络语言的特征和属性并没有超出这些基本认识。网络语言是在技术手段没能达到语音对话时形成的社会方言和语言变体。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这种创造语言新质的方式将会被改变。

    2016年10期 v.16;No.21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会话语言美的理论框架与操作范式

    周红照;

    会话语言美是指在理解对方会话含义的基础上,采用听话人易于接受的说话方式,表述令人信服的话语内容,通过会话提升交际双方的信任感与亲密度,在实现自身交际目的的同时兼顾听话人的利益诉求。影响会话语言美的基本因素包括语言知识、心理认知、情感要素和百科知识。实现会话语言美,既要根据会话类型与会话语境选择相应的编码和解码方式,也要在会话流程的各个环节遵守相应的会话规约。

    2016年10期 v.16;No.21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1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 副词“端”的产生及其发展

    叶慧涓;

    "端"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因与"专"通假而出现"特意"义副词用法。东汉时由"端正"义形容词"端"发展出表"适值"义的情状副词"端2"。南北朝时期,表"果真"义的"端3"和"究竟"义的"端4"均已萌芽,到了宋代使用广泛。元明之后,"端"的所有副词用法均逐渐减少。副词"端"各类用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显示了汉语语义发展的某些特殊路径。

    2016年10期 v.16;No.213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哲学研究

  • 黑格尔哲学中“理性”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以“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为例的考察

    苏晓冰;

    近代西方哲学中有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向,即割裂主体与对象,或者说理性与现实。区分"现象"与"物自体"的康德批判哲学可谓这一趋向的典型代表。针对这一割裂的现象,后起的黑格尔哲学一方面肯定了批判哲学对经验论和先验论这一历史问题所进行的总结性处理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理性"与"现实"的一致性,所谓"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种强调虽然在表面上具有调和的倾向,然而,在对"理性"与"现实"的定义做出严格限制的同时,实际上却是缩小了"合理"的范围,因而具有极强的革命性特征。

    2016年10期 v.16;No.213 60-6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5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人之为善: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再对比

    姜雯雯;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比从两个维度展开,在指向普遍人性的内在维度中,两人都对人性品德——智慧、勇气和正义高度认可,并执着于至善的追求;在具体化时空下的外在维度中,处于春秋战争时期的孔子试图通过"内仁外礼"走向大同社会,而民主时代的苏格拉底则要求"内理外法"通向理想国。两人的人本思想交汇为21世纪各国文明对话的基础,指明了未来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2016年10期 v.16;No.213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0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文学研究

  • 胡适与梁启超传记观之比较研究

    王余鹃;

    梁启超和胡适分别以学者身份和改革家身份进行传记研究。梁启超的传记/自传研究属于历史的研究,立足于历史,着眼于现实;胡适则属于现实的研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就传记/自传范畴而言,梁启超是在历史的范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主要指史家自序式自传;胡适则试图在文学的范围内考察,他所说的自传已具有较广的涵盖面。此外,梁启超和胡适都找到了在体例上最类似于西方自传的作品——"自传年谱",但两人"自传年谱"的范畴和涵义却不尽相同。

    2016年10期 v.16;No.213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8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漂泊与归返的双重困境——马永波诗集《词语中的旅行》解读

    喻光明;

    作为学者型诗人,马永波尽管提倡复调式的诗歌,写作不再受诗人统一意识的支配,但诗人自己作为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中的一部分,其情感历程和诗学探索过程仍是有迹可循的。诗人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以及诗学探索和写作方面的确立和怀疑的关系时,都渗透着漂泊与归返的困境意识。

    2016年10期 v.16;No.213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都市的漫游者——沈从文与施蛰存的都市书写

    陈博文;

    在京海两派领衔人物沈从文和施蛰存都市书写的笔下,主人公常常以"漫游者"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游的形式观察和打量都市,形成独特的审美经验。在沈从文作品中,都市是其主人公借以逃脱居室逼仄的一个场所,但主人公常常被都市拒绝而逃回住所;施蛰存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漫步于繁华的街头,此时,都市成为一个催化剂,催化着人的欲望。两派代表人物的都市书写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2016年10期 v.16;No.213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历史与文化研究

  • 从装备角度看甲午清军陆战战场失败的原因

    葛静波;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廷调集多路重兵在平壤、辽东、山东战场与日军展开攻防战。在清廷中央对战争态度举棋不定、地方督抚派系倾轧,特别是北洋水师首战失利的情况下,清陆军的装备水平便成为每一场陆战能否取得局部胜利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战前洋务运动已经启动多年,然而,受制于装备管理混乱、战场保障补给不利等多重因素困扰,清陆军唯一可以依靠的装备优势也丧失殆尽。最终,陆战战场的失利成为酿成甲午败局的一个关紧因素。

    2016年10期 v.16;No.21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4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明代儒士入仕途径的变迁

    管宏杰;

    明代儒士有荐举、善书、纂修典籍、乞恩、传奉、捐纳等入仕途径。洪武至天顺时期,荐举为主,善书和纂修为辅;景泰至嘉靖时期,传奉、捐纳为主,多途并用;隆庆至崇祯时期,捐纳为主,但因财力匮乏,捐纳入仕之途日渐式微。儒士除在洪武朝选官体系中一度处于较有影响的地位外,此后逐渐衰弱以至沦为以进士为核心的选官体系的辅助性角色,处于边缘化地位。

    2016年10期 v.16;No.213 111-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7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 非遗传承人传承特征与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基于铜梁、梁平两地的调查与思考

    王海明;郭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活态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铜梁、梁平两地的非遗文化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进程中传承本体、遴选机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体系的构建需通过调查和科学评估,探寻其保护和发展的机理,形成一套现代转型的后备人才培养发酵机制,促进非遗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2016年10期 v.16;No.213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2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 《宜宾学院学报》重要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致广大作者:感谢广大作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使我刊的影响力日益俱增。但是,随着刊物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社会人员利用互联网,公开打着我刊的幌子以虚假信息向社会征稿或称与本刊有良好合作关系进行中介服务,以收取初审费、评审费等名义骗取作者钱财,给作者带来损失,也给我刊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我刊特作以下说明:一本刊不收取初审费、审稿费。二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授权第三方机构组织代为向社会征稿或发布消息,请各位作者通过本刊主页公布的方式投稿。社会科学类稿件:ybxyxb@163.com

    2016年10期 v.16;No.213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