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樟油及其植物资源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afrole and Its Plant Resources
刘洋;魏琴;冯瑞章;张超;彭培好;
摘要:
通过概述黄樟油素合成洋茉莉醛、胡椒基丁醚、胡椒基丙酮、香兰素的基本工艺方法,分析了化学合成法和植物资源提取法的优劣;在对比黄樟、岩桂等八种含黄樟油素的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得出了岩桂等枝叶中含黄樟油素的植物是值得开发的植物资源的结论,提出了高效化学合成方法、岩桂油产量与地层结构的关系、高油含量岩桂品种的选育、岩桂品种改造、黄樟油素提取设备与提纯技术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黄樟油素;应用;生产、植物资源;岩桂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9JY0057)
通讯作者:
Email:
参考文献:
- [1]中国医药公司上海化学试剂供应站.试剂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74.
- [2]唐建.黄樟油素的开发与利用[J].河北化工,2009,32(5):2-4.
- [3]罗小龙.黄樟油素的生产及应用[J].林产化工通讯,1998,(5):24-27.
- [4]范成有.香料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157.
- [5]邓超群.洋茉莉醛制备工艺的研究[J].湖南化工,1990(4):35.
- [6]陈煜强,刘幼君.香料产品开发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1-255.
- [7]黄彪.洋茉莉醛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12(2):232-239.
- [8]《天然香料手册》编委会.天然香料手册[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143.
- [9]蓝文祥,蔡君,巫建国.香桂叶油合成胡椒基丁醚[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13(3):296-298.
- [10]孙凌峰,汪洪武,汤敏燕.黄樟素的天然来源及其在合成香料中的利用[J].香料香精化妆品,1998(2):14-17,36.
- [11]江志利,陈安良,白伟,等.六种植物精油对家蝇的.蒸及触杀毒力测定[J].农药学学报,2002,4(1):251-255.
- [12]张海燕.植物精油对三种储粮害虫控制作用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农药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 [13]林彬,杨喜.黄樟油素的合成研究[J].广东化工,2003(25):6-7.
- [14]程必强,许勇,曾凤仙,等.滇南樟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C]//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38-45.
- [15]刘志秋,陈进,许勇.黄樟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1,(4):14-19.
- [16]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31卷)———樟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 [1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46.
- [18]孙凌峰,周传军,彭春耘.樟树枝叶精油的提取和分析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19(4):347-351,355.
- [19]程必强,喻学俭,丁靖垲,等.中国樟属植物资源及其芳香成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 [20]梅家庆,孙凌峰.中国黄樟素植物资源[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8,10(5):35-39.
- [21]肖珍泉.黄樟在园林绿化中的地位及其栽培技术[J].广东建材,2008,(2):180-181.
- [22]孙凌峰.江西芳香植物资源[J].江西林业科技,1990(1):7-12,14.
- [23]吴能表,谈锋,肖文娟,等.光强因子对少花桂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及精油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5):1159-1164.
- [24]程必强,许勇,曾凤仙,等.狭叶阴香的引种及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2,14(1):105-110.
- [25]谢双喜.猴樟幼树在不同岩性土体上的生长反应[J].江苏林业科技,2002,29(1):22-23,31.
- [26]韦小丽,廖万兵,吴明艳.云南樟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发育规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3):206-209.
- [27]程必强,许勇,喻学俭,等.黄樟树新资源———坚叶樟的初步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1988,(4):2-4.
- [28]《珙县志》编纂委员会.珙县志:1986-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10-79.
- [29]刘志超.岩桂叶精油蒸馏出油率及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5,15(2):59-62.
- [30]梁家友.重庆市香料百万亩基地建设优选树种———速生桉和香桂[C]//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04-107.
- [31]李骖.喀斯特地形发展岩桂生态经济林初探险[J].中国林业企业,2002,10(6):27-28.
- [32]陶家纯.入世后珙县农业发展方向初探[J].四川财政,2002(09):22-23.
- [33]罗怀斌.广西天峨县引种岩桂试验效果初报[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2):63-64.
- [34]周永丽,晏廷松,罗阳富,等.岩桂适生立地条件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6,24(1):74-76.
- [35]马利春.岩桂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5.
- [36]练东明,马利春.岩桂最佳采叶度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1,22(4):58-60.
- [37]何兴炳,马利春.岩桂优良类型选择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3,(3):23-25.
- [38]尹礼国,卿海军,曾林久,等.三种方法制备的岩桂叶精油(浸膏)的分析[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6):69-72.
文章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