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The Commentary of Studies on Yu Hua in Resent Ten Years
彭爱华;
摘要:
自1995年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近十年的停滞,但在此期间,余华却因其小说在海外的发行,并屡获国际大奖而名声大噪,由此而激发评论界一股余华研究热潮。总的看来,近十年的研究大体土是从作家思想、作品主题、形式研究、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五方面展开的,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 当代文学;作家研究;余华;述评
基金项目:
通讯作者:
Email:
参考文献:
- [1][丹麦]魏安娜.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J].文学评论,1996, (6):99-109.
- [2]陈琳.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1999,(2):57-63.
- [3]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 [J].文艺争鸣,2000,(1):71-77.
- [4]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J].文 艺理论研究,1997,(1):21-28.
- [5]聂祖玉.寻求另一种真实——浅析余华对真实的解读[J].安康师 专学报,2002,(4):43-45.
- [6]王海燕.余华论[J].江淮论坛,1996,(4):92-99.
- [7]汪跃华.记忆中的“历史”就是此时此刻——对余华九十年代小说 创作的一次观察[J].当代作家评论,2000,(4):50-55.
- [8]郑国庆.主体的泯灭和重生——余华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 版),2000,(6):21-25.
- [9]郅庭阁.从混沌到澄明——余华小说一种读解[J].文艺评论, 1998,(2):74-79.
- [10]陈思和,等.余华:由“先锋”转向民间之后[J].文艺争鸣,2000, (1):68-70.
- [11]叶立文.颠覆历史理性——余华小说的启蒙叙事[J].小说评论, 2002,(4):40-45.
- [12]旷新年.论余华的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4):41-46,53.
- [13]全红.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J].东疆学刊,2004,(4):81-83.
- [14]倪伟.鲜血梅花:余华小说的暴力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2000, (4):50-63.
- [15]郑成志.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取向及其流变[J].龙岩师专学 报,1999,(1):9-12,23.
- [16]李永祥.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华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0, (6):75-77.
- [17]肖百容.死亡:分裂的喜剧——论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J].理论 与创作,2004,(3):97-112.
- [18]齐红.苦难的超越和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 当代文坛,1999,(1):42-44.
- [19]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到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 题演化[J].南方文坛,2001,(4):28-39.
- [20]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 [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96-101.
- [21]何鲤.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35 -41.
- [22]罗绮卫.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当代文坛,2003,(5): 79-81.
- [23]张园.从简单走向事实——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77-80.
- [24]田红.负载生命本真的形式——论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转型 [J].中国文学研究,2005,(1):27-31.
- [25]庞守英.寻找先锋和传统的结合部——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学 价值[J].当代文坛,2003,(5):76-78.
- [26]余弦.重复的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1996,(4):12-15.
- [27]倪玲颖.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艺术[J].理论与创作,2003,(6): 49-52.
- [28]俞利军.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1,(1): 97-104.
- [29]张润.死亡与痛苦的大胆展现——海明威与余华创作主题比较 [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3):52-56.
- [30]吴惠敏.小说叙事:余华与契珂夫比较[J].文艺研究,2002,(3): 154-155.
- [31]耿传明.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 语的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3):203-212.
- [32]张闳.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J].上海文 学,1998,(12):71-78.
- [33]林方瑜.放逐之子的复仇之剑——从〈铸剑〉和〈鲜血梅花〉看两 代先锋作家的艺术品格与主体精神[J].鲁迅研究月刊,2002,(8):50-54.
- [34]王吉鹏,赵月霞.论鲁迅与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J].内蒙古师 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9-13.
- [35]赵尕.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1,(2):25-27.
- [36]沈婵娟.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 (1):318-323.
文章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