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

  • 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兼论储蓄率与银行资管业务的关系

    马喜立;

    从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显著促进了居民增加储蓄,且后者因素的影响在西部地区的作用强度要高于非西部地区;实际利率、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储蓄率反而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储蓄率对银行资管、金融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稳定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结论对今后的人口政策特别是二胎开放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深化改革或有实践指导意义。

    2019年01期 v.19;No.24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63 ] |[阅读次数:70 ]
  • 新时代视阈下城乡一体化、土地集约利用与成渝经济区发展探讨

    何雄浪;

    土地集约利用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实行统筹兼顾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加大土地污染防治力度,统筹规划城镇布局,走"富农进城"的道路,实现产业错位联动发展,以此推进成渝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成渝经济区统筹与协调发展。

    2019年01期 v.19;No.240 9-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08 ] |[阅读次数:88 ]
  • “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物流供需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张亚飞;牛进;

    "一带一路"倡议为内陆节点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物流供需不协调问题也日益突出。运用耦合模型对"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的物流供需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西南城市物流供需协调水平最高,重庆达到初级协调,成都属勉强协调;中部城市次之,武汉和郑州同属濒临失衡,长沙轻度失衡,合肥和南昌同属中度失衡;西部城市最低,西安属濒临失衡,兰州轻度失衡,而西宁则达严重失衡。内陆节点城市物流供需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

    2019年01期 v.19;No.240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34 ] |[阅读次数:79 ]

法学研究

  • 从“柔远能迩”看西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以金文和传世文献的比较为中心

    雷安军;郑显华;

    通过文字的研究,结合汉代"强干弱枝"政策,"柔远能迩"应释为"使远人柔弱,使近人刚强",即安抚远方国族,使其柔顺,与中央王朝友好相处;使近处国族强壮,以拱卫中央王朝。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对"柔远能迩"的记载存在不同,金文强调统治者的"德"是实现"柔远能迩"的前提。金文和传世文献强调"柔远能迩"政策能够安定各邦,使蛮夷顺服、百姓受惠、周王安定,使神喜悦。在民族大变动的背景下,西周的统治者以"柔远能迩"为中心,结合法律手段和战争手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了有效治理,建立起稳固的邦国秩序,对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01期 v.19;No.240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4 ] |[阅读次数:102 ]
  • 公司越权对外担保的效力判断——以实证分析为视角

    林文奇;

    法定代表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法》第16条规定越权对外担保的,担保合同的外部效力应当结合《合同法》第49、50条认定。被担保人须履行合理的形式审查义务,才能满足表见代表(理)构成要件中关于善意的判断,从而主张越权担保合同有效,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

    2019年01期 v.19;No.240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36 ] |[阅读次数:80 ]
  • 撤回起诉滥用现象的实证分析与制度完善

    胡萍;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典未将撤回起诉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立法缺位导致司法实践中撤回起诉脱法运行,同时由于不起诉制度、公诉审查制度运行不畅、无罪判决缺位等因素,致使撤回起诉制度功能变异,并在实践中被频繁滥用。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完善撤回起诉制度的相关立法、健全撤回起诉制约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入手,真正发挥公诉撤回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2019年01期 v.19;No.240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41 ] |[阅读次数:64 ]

社会与政治

  • 本土方法论的理论渊源与转向——基于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的理论检视

    张建晓;

    起源于现象学的本土方法论为社会学的研究打开了日常生活的大门,将社会学从帕森斯及其追随者建构起来的"秩序王国"拉回到了日常生活世界领域之中。从组合时空考察本土方法论,横向上反主流文化运动、反帕森斯运动对本土方法论生发产生影响,纵向上加芬克尔的思想转变奠定本土方法论根本立场。本土方法论最基本的预先假设是个体主义,经由胡塞尔现象学、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最终建构而成,相对于结构功能主义,本土方法论在预先假设、行动性质、基本论域等方面实现了转向。本土方法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自身的现实困境则是其理论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019年01期 v.19;No.240 48-5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9 ] |[阅读次数:87 ]
  • 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的条件特征及对乡村治理的挑战——对星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的实证考察

    张红阳;李传喜;

    乡村治理精英的代际传承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星村这个近郊村庄的实地考察发现:个人能力、参政意愿与社会资本三者结合,形成了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的条件;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具有内生性、家族性、转型性、认同性以及典型性等特征。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主要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基层民主、村庄稳定和传承合法性三个方面的挑战。

    2019年01期 v.19;No.240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84 ] |[阅读次数:54 ]

哲学研究

  • 论胡塞尔自然主义批判与其早期先验现象学之间的关系

    黄伟;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还没达到先验现象学领域,也没能提出"自然主义批判";但当《现象学的观念》基本完成了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时,"自然主义批判"就清楚明确地呈现出来。而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先验现象学进一步发展并走向具体化,"自然主义批判"也同时发展并变得更加具体。当先验现象学在"观念Ⅰ"中走向成熟化和系统化时,"自然主义批判"也随之变得更加成熟、深入、积极和彻底。胡塞尔"自然主义批判"与其早期先验现象学之间的这种同步性、协调一致性之关系,具有重要的辩证内涵和哲学启示。

    2019年01期 v.19;No.240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94 ] |[阅读次数:68 ]
  • 从“此在”到“常人”的沉沦之路——《存在与时间》中人的异化问题研究

    王博医;

    "异化"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核心问题,他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对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虚假"安宁"中的"常人"进行了解构和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人从本真的"此在"沉沦为平均化的"常人",其根源就在于对自己"被抛"处境和"生"的有限性的焦虑,亦即"畏死"。常人统治下的日常世界表现为闲言、好奇和两可,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真相都被遮蔽,自欺欺人的常人讳谈生死,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死亡必然性的到来。因此,唯有重拾对"死"之"畏",直面恐惧,"此在"才能从异化状态回归本真。

    2019年01期 v.19;No.240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55 ] |[阅读次数:105 ]
  • 洛克观念起源论中的“知觉”概念

    牛桥钢;

    "知觉"概念在洛克观念起源论中具有基础性的理论地位,是关涉感觉、观念乃至反省等核心概念的重要相关项。作为一个"状态名词",它将观念的第一来源,即"感觉",划分为"前知觉阶段"与"知觉阶段"。为沟通两者,洛克建立了一种成问题的因果解释,抛出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知觉语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理论中的"语境断裂"。洛克的知觉概念既维系着观念起源论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又成为暴露观念起源论内在问题的一个创口。

    2019年01期 v.19;No.24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6 ] |[阅读次数:92 ]

文学研究

  • 丰富的有限延续与背离——穆旦在1950年代诗坛的沉浮与创作

    仲雷;

    穆旦1940年代和晚年的作品被过多的关注重视,而1950年代诗歌则少人问津,即使被提及也被简单地认为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断裂"。诚然,穆旦1950年代的诗歌明显表现出靠近主流规范和趋时写作的特点,但通过文本细读会发现,这些作品依然呈现出一种有限度的混乱痛苦的状态。源于对主体"我"的分裂书写和直达人性的生命体验以及"新诗戏剧化"手法的因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诗人早年的诗歌理想和诗学精神。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穆旦显示出在趋向"规范"与保持个人理想之间的游离矛盾心态,从而看出穆旦在把握时代话语与秉持个人价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努力。

    2019年01期 v.19;No.240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83 ] |[阅读次数:109 ]
  • 我们为什么要做人——论沈从文《月下小景》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

    郑依梅;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纷杂与清净之后,沈从文迎来了人生中写作灵感最为丰沛的阶段之一。他在短篇小说《月下小景》中借助英雄追赶日月的传说,书写出人性与自然熔融而拥有的灵动广博,构建爱情悲剧来展现人性在爱情和死亡的砥砺中所获得的神性,传达出人性趋于健康与美好的可能。沈从文生命诗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与精神主旨,体现了他对"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思考。

    2019年01期 v.19;No.240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71 ] |[阅读次数:73 ]
  • 反抗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影”及相关

    张黎黎;

    鲁迅作品中的"影"潜隐着他复杂的自我意识,这一偏好体现出鲁迅作品或鲁迅内心世界的现代主义品质。但鲁迅复杂的自我意识并不仅仅呈现于艺术风格上的现代主义特性,更体现于他对于历史与生命的虚无体验以及对此更深的怀疑与否定。这种既分裂又缠绕的自我意识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历史具体存在者的鲁迅所面临的超绝的精神困境。

    2019年01期 v.19;No.240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3 ] |[阅读次数:66 ]

文化学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

    袁一民;

    农民工题材电影在中国现代化的想象和现实构架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转移过程为参照,农民工题材电影经历了农民工城市身份的切入、搭建和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这样的阶段划分更能体现出农民工城市逐步融入的现状,以及中国电影在其中进行的深刻的艺术投射和价值思考。

    2019年01期 v.19;No.240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92 ] |[阅读次数:74 ]
  • 地下歌者的文化建构、自我完善及表达设置——青年边缘亚文化群体探微

    沈杨;朱雅;

    非主流的"地下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从事者以对于偶像的模仿到具有自己风格的极致创作对抗主流文化的压制,实现自我价值。特立独行的着装及昂贵的配件是他们对外标榜身份的特有方式,旋律押运的创作成为他们表达的主要方式。官方意识形态与青年边缘亚文化的双向融合或能促进青年边缘亚文化健康发展及此群体的良性建构。

    2019年01期 v.19;No.240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95 ] |[阅读次数:69 ]

  • 《宜宾学院学报》重要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致广大作者:感谢广大作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使我刊的影响力日益俱增。但是,随着刊物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社会人员利用互联网,公开打着我刊的幌子以虚假信息向社会征稿或称与本刊有良好合作关系进行中介服务,以收取初审费、评审费等名义骗取作者钱财,给

    2019年01期 v.19;No.240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42 ] |[阅读次数:7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