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发展与流动: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处境——基于西部A省的调查Survival,Development and Flow:The Professional Situ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Based on a Survey in a West Province
袁迎春
摘要(Abstract):
基于西部A省三所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的调查发现,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生存与发展的处境整体上有待改善,而不同的遭遇使得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表现为留下与离开并存的特点。高校要留住高层次人才,不仅需完善人才的科研绩效激励机制、合作性的竞争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并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制度关怀机制和人文关怀机制,以提高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
关键词(KeyWords): 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关怀;机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层社会矛盾聚合治理机制研究”(22CZZ046)
作者(Author): 袁迎春
DOI: 10.19504/j.cnki.issn1671-5365.2023.08.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 [3]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产经,2021(19):12-15.
- [4]本报评论员.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N].人民日报,2021-09-29(003).
- [5]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6]陈蓉.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黄良汉.改革创新发展上海教育人才人事工作实践与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 [7]周瑞超.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2(5):171-174.
- [8]陈京辉,赵志升.人才环境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 [9]孙大伟,杜彬伟.现代人才学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广州: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6.
- [10] SJAASTAD L A.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S5):80-93.
- [11]张再生.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0(1):7-11.
- [12]王宁.地方分层、人才流动与城市人才吸引力:“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探究之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6):47-55,109.
- [13]王渊.规律·平衡·适度领导学演讲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
- [14]叶云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 [15]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论坛组委会,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文集编辑部.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文集[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
- [16]戴成林.高校引进人才政策的文本分析:基于天津市16所高校人事部门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1-5.
- [17]潮龙起.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现状及其作用研究: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中心[J].东南亚研究,2014(04):57-63.
- [18]王永春.天津市高校留学归国人才满意度分析:以天津市第十批“千人计划”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9-64.
- [29]童锋,夏泉,何万宁.高端人才引进触发的高校内部新矛盾研究:以G高校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3):166-169.
- [20]郭洪林,甄峰,王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1):69-77.
- [21]王艳梅,马天晓,代莉,等.农林院校博士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1):120-124.
- [22]崔苗.从“青椒”困境看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境遇与突围路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5):49-54.
- [23]胡中俊.高校“青椒”的成长困境和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15(6):54-58.
- [24]汪永涛.青年的时间压力与过度劳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8):4.
- [2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4):18-22.
- (1)此为访谈编号,C表示访谈对象,数字表示访谈对象序号,以下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