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匹配度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以Z芦笋合作社为例The Matching Degree of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Cooperation Awar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Taking Z Asparagus Cooperative as an Example
聂洪辉
摘要(Abstract):
农民合作能力或合作意识的强弱决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学界对此已有共识。但是,二者的匹配度会如何影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学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学的文化堕距理论建立了二者匹配度的理论框架,合作能力与客观事物联系更密切,变化速度较快;合作意识受传统文化和观念影响更大,变化速度较慢。二者变化的不同步,会由匹配变成不匹配,常常使得合作社成员无法适应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解决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不匹配的问题,合作社即使取得初步成功,也会由成功走向失败。在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先解决合作能力问题,让合作社生存下去;再解决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匹配问题,让合作发展下去;在合作社发展起来以后,最后解决合作理念的冲突问题,使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匹配度的理论框架对中国人合伙办企业的现象也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KeyWords): 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文化堕距;合作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基于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研究”(18BSH135)
作者(Author): 聂洪辉
DOI: 10.19504/j.cnki.issn1671-5365.2023.08.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9-16.
- [2]刘畅,吕杰,付娆.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衔接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农村经济,2021(10):119-126.
- [3]郑双怡,冯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农户行为选择逻辑与组织化[J].改革,2021(11):130-140.
- [4]吕德文.“空壳合作社”的形成机理及纠偏路径[J].人民论坛,2021(7):62-64.
- [5]唐宗焜.对合作社发展具有战备意义的文件: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社促进建议书》评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3(6):14-17.
- [6]黄祖辉,邵科.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1-16.
- [7]应瑞瑶,朱哲毅,徐志刚.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什么选择“不规范”[J].农业经济问题,2017(11):4-14.
- [8]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以“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4(2):2-10.
- [9]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 [10]聂洪辉,刘义程.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4):51-59.
- [11]熊春文.以理性复兴中国,以学校组织社会: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及乡村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2007(3):26-43.
- [12]徐晓美.外铄、内生:农民教育的路径选择:以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为考察中心[J].理论月刊,2014(10):152-156.
- [1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 [14]贺雪峰.农民合作问题散论[DB/OL].中国乡村发现,(2013-09-25). https://www.zgxcfx.com/Article/59908.html.
- [15]贺雪峰.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94-100.
- [16]党国英.消除偏见才能改善农民合作发展环境[N/OL].南方周末,(2005-06-16). 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6/18086962897.shtml.
- [17]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8]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 [19]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当代中国人的市场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 [20]孙亚范,余海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6):48-59.
- [21]程仕强.制度移植何以失败?: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8(4):84-107.
- [22]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 [23]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 [2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 [25]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 [26]韩国明,王鹤,杨伟伟.农民合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三种维度:以西北地区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微观考察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2(5):70-79.
- [27]汪和建.自我行动与自主经营:理解中国人何以将自主经营当作其参与市场实践的首选方式[J].社会,2007(6):1-28.
- [28]汪和建.通向市场的社会实践理论:一种再转向[J].社会,2009(5):64-87.
- [29]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30]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 [3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 [32]刘骏,张颖聪,艾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伪之争:分歧的焦点与原因[J].农业经济问题,2017(7):16-23.
- [33]徐旭初,吴彬.合作社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80-94.